路朔良,194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字逸云,号北辰 ,是云溪精舍的创始人,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在紫砂艺术领域成就斐然,被公认为中国十大紫砂名家之一。
路朔良出身书香门第,诗文传家,从小便对书法、绘画、金石、镌刻和雕塑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习。这些多元艺术的浸润,为他日后的紫砂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巧妙地将书画、雕塑等表现手段运用在紫砂陶器表面,以雕刻、堆塑、贴塑、泥绘、镂空等技艺进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艺术语言,提升了紫砂艺术的品位与价值 。
其代表作众多,像朱泥蟠垆壶,以佛门禅器明朝宣德炉为型,以中华民族图腾龙为题,以商周青铜纹为饰,合数以九,寓意九五之尊 ,被故宫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阁、星云大师等收藏;还有双龙耳盘口瓶、兰亭集贤壶、琴壶等,分别被各大博物馆及名人收藏。路朔良凭借着对紫砂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在紫砂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展开剩余83%路朔良:宫廷紫砂艺术的革新者
艺术特色与突破。
青铜纹饰复兴:路朔良独创了“仿青铜紫砂”风格,将商周青铜器的夔龙纹、云雷纹、蝉纹等移植于紫砂器,复活失传270多年的工艺,填补了清代陈鸣远后紫砂工艺技术的断层。
技术革新:突破“朱泥无大器”限制,以珍稀朱泥创作《蟠垆壶》等大件作品,采用“大红袍”烧制工艺,器型雍容华贵。
代表作:《蟠垆壶》(饰八条夔龙纹,与壶钮云龙合为极数之九)、《琴壶》(古琴造型,七弦连贯壶身)、《双龙耳盘口瓶》等,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等27家机构收藏。
艺术定位:如果说当代紫砂艺术的前辈顾景舟代表了文人紫砂的简淡气韵,路朔良则独辟蹊径,继承与创新了宫廷紫砂的繁复工艺,形成“简约美学与繁复技艺”的互补。
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学术肯定与技术复兴:宋伯胤从学术角度肯定了路朔良对清代陈鸣远紫砂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指出其纹饰移植(如蝉翼纹、带状纹)是“紫砂史上罕见的美化手法”。路朔良的技术实践(如朱泥大器、青铜纹饰)为宋伯胤的紫砂研究提供了当代案例,印证了紫砂工艺的“文化厚度”。
路朔良以作品重塑紫砂作为“金石史诗”的礼器功能,突破了文人壶的单一审美。宋伯胤通过学术著作为紫砂确立历史坐标,将路朔良的创新纳入工艺史脉络,赋予其艺术实践的文化学理内涵。
路朔良以“技近乎道”的实践,将紫砂从茶具升华为承载礼乐文化的艺术载体。宋伯胤以“物史互证”的研究,构建了紫砂从工艺到美学的理论框架,其分类法与著作成为学科研究的基石。
二者共同诠释了传统工艺“借古开今”的现代路径:工艺技术的革新,需要扎根文化基因,学术研究需回应艺术实践,方成“道器合一”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标志琴,棋,书画。在历史演进中,反映着中华民族贴近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关于琴的历史,已在史河中流传了二千多年,很多有关琴的故事举不胜数。在我的事陶生涯中,一次爱壶人的奇思妙想,却引伸了我事陶作品的一段经历。因缘,当时他还不过是一个紫砂的爱好者,钟情于紫砂陶的研究,对紫砂史还处传统记载的书本解读(此是玩紫砂壶的必修课,只有系统地对历史各时期各名家各风格艺术特征的了解)才可分辨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人不同艺术造形的风格,组成了紫砂陶壶的艺术长河。站在对紫砂历史综合研究的角度,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紫砂壶造形,便想到了在我国历史上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古琴文化,如何移植于紫砂壶造形的创作,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选择了汉方壶造形的改造,以一个智者的情结倾注了紫砂壶造形的新生命,在此期,同时以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请教了清华陶瓷设计泰斗张守智教授。在张教授的帮助下,以壶中琴影,曲和砂壶,将琴根,风池。七弦通过壶盖从壶纽过桥下穿越连接于壶身的另一面,壶面风池开光以堕圆阳文小圆线上下顺壶身放射型成功地将古琴与汉方造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壶滴即以琴纽作为过桥式起线与壶身表达琴形为凸起以平面带立体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琴主体的形体表现,仅以2毫米左右的厚度,将琴与壶结合的如此协调,这种层次的线条到与壶盖的交接点如何把线条走通在实践中以角边至盖面交叉处以由浅向壶纽过桥逐步接通,这样就将整体造形既突出重点又结合汉方壶特点诞生了砂史以来以现代文人思想审美理念结合砂壶传统造形,站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角度,继承与创作,为紫砂壶创作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很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最后综合文人理念,使我联想到在砂史长河进程中,清中期曼生壶就杰出地代表了文人的审美,文人对壶形的题句,对造形艺术的结合,将站在玩赏与实用,功能与协调的角度为后世留下的曼生十八式,至今还为爱壶人所津津乐道,成了历史的经典而传颂。舒军先生这种无畏的创作精神,曾经同时请教过很多紫砂名家,其中在与很多朋友的交流中提出了了以设计理念结合可行的制作工艺完成了今天所展示的模样。在琴风池开光中的堆与雕相结合的技法采用宋人画简洁的构图方法,讲究整体画面的对比,疏密,远近,高低并釆用浓淡多色彩来区分画面不同树木,山石,溪泉,房屋,人物,船只,以透视视角效果,将所表达的江图以宽广深透的彩绘手法层次分明地通过眼球传递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河中,身临其境,心与境的融合,让心灵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宁静而致遠……
段泥特大堆彩山水琴壶的产生凝聚着当代以舒军为首的多人的集体智慧,事过境迁,一晃已十多年过去,当解决了如何表达的制作工艺和堆彩层面的方法后,一种作为厅堂陈设特大形琴壶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当时的一种痴陶的创作冲动把我的精力推向一个高潮。由于体量大,制作的精度要求随之增加,在不断摸索和多次的失败中,前后约有4年才算拿到一个正品。但还在烧制上还存在些缺点,大后的难点是在坯体时达七十几公分的壶盖与壶身琴壶的七条弦线,当盖子调过180度时还应一样对准,这种简单的视觉要求,却在制作和烧成上对陶工的要求却是很难的,还得克服烧成变形的因素,要做到这一点,七弦的中间一根弦线也就意味着是壶身的中心线,必须保证整个壶身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才有可能盖子调头合盖重合,否则就会因此而留下遗憾。事陶之事,在於专注,心无二用,在意识到此中道理时,每一个工序步骤便成了必须认真面对的要求,做到了,就为后面最终得完品扫除了障碍,多年的经验随之走向成熟。忆当年在琴壶上题词,记录着曾经的感叹。词曰:“国之华诞,週轮花甲,吾逢时运,岁与国共。择土而事,三十而立。风雨潇潇,汗痕背影,勤耕復年,初始成貌。兮兮乐乎,感而嘆之,此生无憾,白了人头。心曲抚琴,游于文明。五千华章,足以舒怀。大者琴壶,首已问世,历时年半。正值金秋,思復泉湧。生涯有涯,艺海无疆。人途秋韵,满眼山花,五彩缤纷,同贺国运,清曲新谱。岁次已丑中秋月夜之吉,提笔有感作记留言,北辰朔良。今天,介绍当初创作冲动时,又勾起了情感的回忆。路走来,事陶旅途的风光,伴随着真诚友谊之花,丰富了我事陶的经历,留下了当代爱陶人的共愿,这种友谊随之岁月,徜徉在砂陶历史的长河中,象一股清清的泉水,流向那无尽的远方……
发布于:山东省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