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8点30分,袁琦琦走出家门,身影带着运动员特有的矫健。15分钟后,她准时抵达张家港市残联大楼前。
“大家好,我是袁琦琦,来报到!”明亮的办公区内,响起了她清脆的问候声。上周,她还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奋力冲刺;这个周一,她已站在人生新旅程的起点,身份从赛场上的“女飞人”转变为残联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
一路认识新同事,她的笑容谦和而温暖,她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印有第十五届全运会标识的纪念瓷缸。“全新出发,回到家乡,希望能为残疾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握着新同事的手,袁琦琦的话语朴实而真诚。
苏州“女飞人”,跑道上的“金刚芭比”
在张家港,袁琦琦是速度与拼搏的代名词,但她的起点,并非专业的跑道。
童年的奔跑,更多是小区操场上的自发游戏,直到小学的校运会,袁琦琦那与生俱来的爆发力才被启蒙教练敏锐捕捉。与许多“科班出身”的选手不同,她的路径带着鲜明的“半路出家”印记——直至高中才进入省队训练。这意味着,当同龄的对手早已打磨多年时,她还需要从头开始弥补系统训练的基础课。
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在强手如林的专业队,她靠着“必要练好”的狠劲,用汗水追赶差距。日复一日的冲刺、力量训练,让她的身体能力飞速提升。
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赛场上,她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担任第三棒的袁琦琦在弯道完美展现了她的技术与力量。她大腿上棱角分明的肌肉群在高速奔跑中贲张,为冲刺提供着澎湃动力。这一幕通过镜头传遍全国,让她“金刚芭比”的称号不胫而走。赛后,她那句朴素的“我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为国争光”,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尽了所有付出与荣誉的根源。
完成四届全运会之旅,运动生涯画上圆满句点
11月20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的跑道前,空气仿佛凝固。发令枪响,袁琦琦如离弦之箭冲出,肌肉贲张的双腿爆发出熟悉的力量。当最后一棒冲过终点,成绩定格在第七名,属于她的最后一战,落幕了。
靠在混合采访区的栏杆上,30岁的袁琦琦大口喘着气,汗水沿着脸颊滑落。然而,她的脸上不见遗憾,反而漾开一种释然与解脱的笑容。“是的是的,这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了。”她的语气平静而肯定。当记者追问“是否愿意再坚持一届”时,她语气坚定地重复“不了”。从17岁在2013年全运会夺得接力金牌一鸣惊人,到如今完成四届全运会之旅,袁琦琦的运动员生涯,在此刻画下句点。

袁琦琦冲过终点,告别赛场。苏报融媒记者张甜甜/摄
这场谢幕战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坚持。为了保持极低的体脂率和最佳的竞技状态,她常年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和极限训练。更不为人知的是,那副被网友称为“最强大腿”的身体,早已饱受慢性伤病的长期困扰。
出于对培养她的江苏省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即便在今年10月拉伤了大腿,经过短暂的治疗后,袁琦琦仍选择了坚守。她带着一身旧伤,毅然站上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起跑线。
浪潮终会退去,但沙滩上留下的印记,必将为后来者指引前行的方向。
转换赛道,晨光中的新起点
“早啊,琦琦!”“欢迎欢迎!”办公区里,同事们热情的问候驱散了她初来乍到的些许生疏。她的办公桌上,已经摆放好了办公用品和残联工作的相关资料。她拿出精心准备的全运会纪念瓷杯送给同事,这份特别的“见面礼”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其实之前手续都已经办好了,但今天坐在这里,感觉才真正开始。”她微笑着说。

袁琦琦上班第一天。苏报融媒记者陈梦娇/摄
这个选择背后,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袁琦琦的叔叔是残疾人,这份自幼相伴的亲情,让她对这个群体有着天然的理解与亲近。“我其实就是想跳出熟悉的体育圈,去一个全新的领域试试,更好地服务他们。”她解释道。在张家港市残联,她的具体工作将围绕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举办公益活动等展开。
工作间隙,她翻看着手机里近30万抖音粉丝的留言和鼓励。这个她记录训练与生活的平台,如今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未来,希望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她深知,残疾人同样拥有运动的激情与梦想的舞台,比如残奥会,她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在网络世界搭建桥梁,汇聚更多爱心与资源。
变的是赛场,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拼搏与奉献。在新的跑道上,这位曾经的“女飞人”,已然迈出了坚定而踏实的第一步。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