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从四下围拢,初秋的白鹭湾湿地公园安静下来,换了新的主角,蟋蟀以“右弓刮左齿”演绎摩擦美学,钟蟋、悦鸣草螽、似织螽、优草螽用双翅发出魔鬼“电音”,纺织娘化身虫界帕格尼尼,爆发金属质感的唧唧重奏。
我们一群大朋友陪着小朋友闯入这场鸣虫音乐会,在乡野走廊的年年老师、闪电老师、小风老师的带领下,愉快玩耍了一个半小时。
卸掉白天的城市性、社会性,大人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回到了儿童状态,而孩子们本就是大自然的孩子。
“快来看,有只蛙蛙在这里荡秋千。”“仔细听,蟋蟀在哪里唱歌?”“这只蟾蜍丑得有盐有味的。”“今天能找到纺织娘吗老师?”孩子们的童音此起彼伏,每个人握着手电筒跑来跑去。为了不吵到昆虫们,老师和孩子们一会在草地上匍匐前进,一会关掉所有手电筒,竖起耳朵仔细聆听。
一场免费的音乐会开始咯~
展开剩余86%7点半,暗夜自然侦探出动,9组家庭在白鹭湾湿地公园准时集合,开启今天的夜观昆虫活动。今天的主讲老师是卷发的年年老师。
孩子们坐在台阶上,专心听年年老师讲解昆虫的基础知识,什么是昆虫?常见的昆虫有哪些?昆虫是不是都会叫?哪些昆虫会发出声音呢……年年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孩子们举手抢答。之后,年年老师还模仿了不同昆虫的叫声让孩子们猜,正确率很高哦。
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怎么和昆虫们安全互动,不影响它们夜晚乘凉……有了基础知识储备后,夜观开启。
第一个发现的昆虫是条螽,体形短而扁平的条螽,通体翠绿色,仿佛是一片树叶,很不容易发现,不知道是哪位小朋友眼睛那么尖。
刚欣赏完条螽,就有小朋友发现了在草地上爬的蟾蜍,以及在地上散步的饰纹姬蛙(跑太快,根本抓拍不到)。
·让蟾蜍在手上坐了一会,就让它回归森林啦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晚上遇到蟾蜍?据说有三个原因,一是夜间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有助于保持蟾蜍皮肤水分;二是夜间是昆虫活动高峰期,蟾蜍要出来吃夜宵;三是与天敌活动的时间避开,避免成为别的动物的夜宵。
斑腿泛树蛙今晚出现频率很高,据说,这种树蛙的颜色变化多端,多为浅棕色、褐绿色或黄棕色,通常有深色“X”形斑或呈纵条纹,有的仅散有深色斑点。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咽喉部有褐色斑点,股后有网状斑。嗯,背不下来,下次遇到,我还是不认识。
另一个出现好几次的昆虫是日本钟蟋,我们一群人是循着它的歌声找到它的。它的歌喉十分细腻,像是铃铛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微风拂过松林。
·会唱歌的钟蟋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拥有至少1.4亿年的历史。蟋蟀种类很多,除了日本钟蟋,还有中华斗蟋、长颚斗蟋、赤胸墨蛉蟋、刻点铁蟋、双斑蟋蟀、石首棺头蟋等。
听过蟋蟀的演唱后,年年老师提出了问题:蟋蟀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原来,它并不是通过喉咙发声,而是通过举起前翅,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声音。
寂静的环境下,五感全面打开,一路上还偶遇了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因为知识匮乏,便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看不清楚就趴在草地上看,害怕打扰它们,就屏气凝神。
9点,夜观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时间过得太快了,小朋友们都不愿意离开。天空开始下起小雨,不知道昆虫们去哪里避雨了。我们躲回车上,离开鸣虫音乐会现场,回到日常里。
下次路过树林、草丛,我应该都会停下来仔细听一听,猜猜看是谁在唱歌。还有许多昆虫,这次没有碰到面,下次见咯。
第一次夜观昆虫,从单纯陪伴小朋友到自己也全身心投入进去,过程很美妙。原本以为夜晚的公园是空荡荡的,原来有这么多歌唱家呢。人类对公园的开发,还是太少了。
想起一句话:公园不是低配版的大自然,它就是大自然。也想起一首诗:
《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用一根麦杆吹出那些肥皂泡
其中显然包含了一整套哲学。
清澈,无用,像自然一样飞逝,
属于养眼之物,
它们用一个既小又圆的精确气体
保持了自己的本质,
没有人,甚至包括那个吹气泡的孩子,
发布于:四川省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