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太极由无极而生,这是人所共知的。无极,我们称之为混沌未开、天地不分的时期。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太极分两仪,阴阳始现。从无极到太极,既是自然的过程,亦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此即所谓“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反者道之动”则揭示逆向思维之妙——欲明事理,当溯其本源。
因为有了高山,才有向下流淌的河流;因为有了河流,才会有广阔的大海;因为有了大海,才能有高山上的雪和冰。山与海本是一体,这就是太极。山为阴,水为阳;人是游历在山水之间的神。他不是鸟,但能飞翔;他不是鱼,但能畅游;他不是阳光,但能照耀人心;他不是雨露,但能润泽大地。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就是神,神可游历天际,达于四海。意是无限的,力是有限的。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健康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以无限的心意完成所愿,让有限的躯壳关不住无限的思想,方能超凡脱俗、内心强大。这也是太极拳的期许:放掉杂念,健康第一。心理若不健康,身体何以健康?因为我们爱这个世界,才能拥有它;因为我们融入这个世界,才能成为它。与世界同在,这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展开剩余62%我不再是我,因我已成你!此即“舍己从人”的理念。正因我与你合为一体从而战胜你,故能无往不利——我借你之力反制你,遂无敌于天下,此乃“借力打力”之妙。有我,则两相对立;无我,则浑然无敌,此即“阴阳互根”之理。推手时若能借力,其劲可合二为一,远胜蛮力相抗;若能忘我,则四两可拨千斤。太极拳的理念既是如此,那“空灵”就是无我练成后的结果。练成“空灵”,对敌时就能达到“凌空”的功夫,而“凌空”是太极拳法必备之功夫,但要练成一定要用意不用力才能成功。
“舍己从人”,即化敌为我、我亦为敌的辩证之法,是太极拳对武学的至高贡献。敌我本互根,如阴阳相生。我视敌为敌,敌亦视我为敌;然若我成为敌,则敌不复存。此理非虚言,历史可鉴——昔邯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化己为敌,终克强虏。故“有敌”者,力相抗也;“无敌”者,势相化也。太极拳所求,正是此境。
舍己从人,非是助敌攻己,实乃引敌入彀、化敌力为己用之法,称作“借力打力”。心存敌意,则敌我对立;心无敌人,则天下无敌。敌来我往,看似我为鱼肉,实则以身为饵,诱敌入瓮。此法不仅见于推手交锋,更可通于为人处世——顺四时而健康长寿, 应人事则快乐无穷。立于强,是自强不息之本; 形于弱,是韬光养晦之智; 求于和,是上善若水之境。和于自然,和于社会,和于环境,终得共同发展。如此,方得太极拳“舍己从人”之大成,亦得人生逍遥自在之真趣。
太极拳之妙,在于练拳时无人似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这是“有”和“无”的练拳诀窍,亦是凌空劲的根基。
有无相生,本为一体:有即无,如健康即无病;无即是有,如无病即健康。 以有为常,则觉无之珍贵; 以无为常,方知有之玄妙。 此乃太极阴阳互化之理。所谓敌人,乃危己之人事。其所以为敌,必具胜己之长。欲克敌制胜,当先师敌之长:师其长而化其势,是谓“立于强”; 强而不凌弱,是谓“形于弱”; 化敌为友,是谓“求于和”。 此三者,乃处世之三重境界。
立于强,是健康的体魄;形于弱,不争强斗狠;立于和,团结他人低调做人,追求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一个没有敌人和疾病的人是幸福的,一个有朋友、有事业、有作为的人是快乐的。愿我们以太极之道参悟人生真谛:无敌人之扰,方显胸怀之广;无病痛之虞,乃见体魄之强;无忧烦之困,始得心境之明;无遗憾之拳,终成武道之真。让我们以拳载道、以武化文,使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智慧,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精神符号;让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气度,化作世界文明进步的北斗星辰。
郭毅刚
(作者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兼技术总监)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