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航集团新一批劳模与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新增10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和2个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至此,南航已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31个、高技能创新工作室11个,形成覆盖多项业务的创新矩阵,成为企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南航集团工会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成熟一个、命名一个,发展一批、带动一批”的建设路径,持续推进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聚力创新突围
搭建技术创新“孵化器”
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南航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在多个专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有力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在航油管理领域,运指中心彭浩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开发国内首创的“航油e云”平台,在智慧节油节本等方面为公司管理航油成本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支持,并荣获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一等奖。近三年来,该团队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累计节支超过十亿元。
在运控领域,刘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深度参与公司飞行计划系统研发,提供航班集中管控、高效决策方案。工作室还承担“新一代电子飞行包”攻关,致力打造鸿蒙系统国产智能飞行终端。三年来,相关项目成果获中国航协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发表论文22篇,获发明专利8项。
在飞行安全领域,飞行总队刘晓琳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数据应用创新突破。2023年8月在数据中台构建“安全飞行”门户,实现飞行运行安全绩效监测数据电子化查询、监控、分析;2024年3月开发上线“数字飞行”,便于用户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绩效指标趋势;同年6月,飞行风险雷达项目获南航安全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在飞行系统内推广应用。
激活内生动力
建设成果转化“中转站”
在南航,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成果转化的“中转站”,创新成果被有效应用于生产实践,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飞行总队连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近三年累计申报创新项目12项,其中,《基于CBTA方法飞行人员分类方法》项目,根据手册和实际运行需求分析不同技术等级飞行员的胜任力需求,设计一套覆盖公司所有技术等级飞行人员的具体评估标准,更准确地评估飞行员的综合胜任能力。
围绕特殊旅客保障难题,股份地服部马佳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移动智服台、指尖离港的实施,让旅客少排队,及时解决旅客疑难。工作室打造的“心服务”品牌,致力提供人性化、数字化、精细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五化”服务,有效提升旅客全流程服务体验。
餐食服务体验是旅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联食品公司李彦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餐食产品研发和转化方面成效显著,2023年完成828款产品的研发工作,2024年推出新品638款,实际应用554款,转化率达86.8%,持续擦亮“食尚南航”品牌。
传承匠心薪火
打造职工成长“大课堂”
南航各创新工作室积极落实“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导师带徒”传承技术精髓、“实战练兵”锻造核心能力、“平台育才”搭建成长生态,为员工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技术分公司李永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海狼战队”精英品牌,培养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广东省技术能手1名,全国民航技术能手3名,南航集团技术能手5名。
珠海航空柳慧文劳模创新工作室会聚了高级考评员、局方检查员、技师、教员等业务骨干,通过传授职业技能考级、技能竞赛经验,提高团队成员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2024年,工作室教员共开展授课300余节,检查、带飞学员16名,培养了大量的青年技术骨干。培训中心王晓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发的《中式茶品鉴》课程获得国家课程知识产权认证,团队成员在粤港澳大湾区茶艺大赛中屡获佳绩。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通讯员陆小兰 邢仲达)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