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央全会召开后,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这对农村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养老金是养老的底气,农民工辛劳一生,退休后理应获得更多保障。虽然规划定调五年内逐步提高,但2026年能否直接达到每月500元还需看实际操作,财政兜底和基金运行都需跟上。

中央在2025年10月28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把民生放在首位。文件强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这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具体措施,核心在于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

这份建议体现了对老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过去几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到2024年底参保人数已超5.6亿,其中大部分是城乡居民。规划中的全国统筹旨在打破地区壁垒,统一标准,让中西部农村与东部同步发展,避免有人落伍。多支柱体系不仅包括基础养老金,还鼓励个人多缴费、企业补充、商业保险跟进。此外,继续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确保基金池子稳定。

规划的逻辑是先稳后进,健全调整机制意味着每年或每两年根据物价、经济、财政情况制定合理涨幅。过去两年全国最低标准各涨20元,未来五年将继续这一趋势,使农村养老金逐年增长。同时,规划还强调医养结合,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农村老人看病养老无缝衔接。
当前,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为每月143元,对许多农村老人来说已是重要生活支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4年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数达1.8亿多,绝大部分是农村居民。基金总支出5322亿元,平均每人每月约246元,覆盖了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基金运行稳健是关键。2024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499亿元,收入7287亿元。这些结余为长远留有后手。过去几年,基金规模逐年增加,靠的是缴费稳增和国家补贴双轮驱动。农村参保率高,缴费档次从200元到5000元不等,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然而,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东部一些省市的基础养老金能到170元以上,而西部则多依赖全国最低标准。2025年全国最低标准再涨20元到163元,北京等地甚至更高。人均246元反映出基金的可持续性,支出控制在收入八成左右,留足缓冲空间。农村老人每月到手的钱叠加家庭互助和社区服务,才能过得踏实。
未来五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将逐步提高。规划建议强调机制健全,结合经济运行和物价指数调整。2026年作为十五五开局,预计涨幅会延续惯例,全国最低标准或再上20元左右,到183元。直接冲500元的目标虽好,但需要时间积累。过去两年各涨20元已是高标准,2026年若超这个幅度,财政压力会很大。多层次体系通过基础养老金兜底,个人账户多得,商业养老添砖,补足短板。
路径上,全国统筹是关键。2025年已推进,基金池子更大,划转国有资本继续充实。农村朋友应积极参与高档缴费,政府也代缴给困难群体。到2030年,五年累计涨幅若保持20元年均,基础养老金能到283元,高缴费者总待遇超标不是梦。农村人勤快,参保缴费就是投资自己。政策暖心,行动跟上,养老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